当前位置:新闻中心
    独特古建筑 彰显民族美
    2012-03-13

    封火统子古朴精美

    彰显昔日无限风光

    在武陵山土家族生态博物馆景区大门外不远处,是一处古老民居的集中地带。从公路上看下去,整齐的翘檐屋脊,高高的封火统子,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。

    据称,这里是原后坝乡的老街,大约500米长,约5米宽,街道两旁昔日商铺林立。如今,街道上十分冷清,也不赶场了。几位中年妇女系着围裙,做着各家的晚餐,不时把头探出来相互说几句笑话。

    在上场口,横穿过一道窄窄的巷子,记者来到王家祖屋——封火统子。走过约3米高的巨石朝门,来到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天井坝子。一块块光滑的石板,让地面显得时分整洁。正面是正房3间,加转角两边厢房各一间吊脚楼,朝门方向也建有3间两层的房子,上为住宿楼,下为牲畜圈舍,如此形成四合院。

    四合院外,是高于屋脊约1米的用火砖构筑的全封闭式围墙,俗称封火统子,有防盗、防火之用。围墙顶部很是讲究,都盖有青瓦,四角出头处,飞檐翘角,古朴精美。一切的装饰都彰显着昔日主人的无限风光。

    原村支部书记王忠勇陈旭之夫妇,就住在院内。他们称,这里和学堂湾祖上是一家的。封火统子四合院大约是在18世纪中后期建起来的,之后王家又建学堂湾,就分了一部分人到学堂湾居住。65岁的王全义是这个院子里的长者。他数着窗花,抚摸着古墙,叹息历史的过往:“重庆来的人都羡慕我们住在这里。我们一辈子就住在这里,没出过多少远门,不晓得好在哪里哟!只是很希望有游客来,让我们这里闹热起来!”

    学堂湾》》》

    进士居所富丽堂皇

    曾挂帆旗显示地位

    学堂湾寨子,因过去在此设立私塾学堂而得名。现住着11户人家,51人,主要是王姓土家族人,6栋吊脚楼木房保持完好。今年78岁的王义芳家,住在私塾学堂原址上。这里的四合院曾经被大火烧尽,学堂湾重新建造。现为坐东向西长5间正房,左右厢房各3间。左边转角,延伸向另外一个院子。

    据王义芳老人介绍,他听老辈子讲,火烧前的学堂湾比现在更加富丽堂皇。前面是朝门,进院坝能看到高高耸立的桅杆和悬挂的帆旗。如今,两个直径约50厘米的石磴静静地躺在院坝边沿,石磴有圆孔用于插桅杆柱。石磴上刻着“光绪二十七年恩进士主立”的字样。据《王氏宗谱》记载:“王文章,字斐然,号竹屿,生于1853年,恩进士,成名后淡薄名利,尽心办学,培养人才,故学堂湾小有名气。公殁于1924年冬葬于油汤坪。”

    据学堂湾老前辈讲,学堂湾原为正房11柱11间两层楼,两边为夹层厢房,雕梁画栋,雕花窗子,黑漆银粉,很是气派。中堂右边第一间为三老爷王文章的书房,学堂就在旁边的正房里。正房对面是一处照壁墙,让整个院落形成四合院。朝门外挂着乌稍鞭,但凡骑马坐轿之人均要下马下轿走路,以示尊重。

    学堂湾门外是新建设的博物馆展示中心和接待中心。虽然是新建房屋,但是建筑物的装饰色调,四合院、吊脚楼等建筑风格,都与周围的古老建筑协调一致,有锦上添花之感。

    瓦房坝》》》

    昔日盖大青瓦院子

    如今只存残垣断壁

    瓦房坝寨子因过去寨院房屋为大青瓦铺盖而得名。现有9户人家,40人,居住任姓、陈姓、罗姓等土家族人。现年78岁的任德贵是该寨最年长者,系上世纪60年代从后山垭口湾搬来。

    据附近70岁的罗启龙老人介绍,相传瓦房坝原来有一大户人家,主人叫罗时熙,盖起了当时当地最豪华的大青瓦房。瓦房坝由此而得名。根据现在地形看,院子为长5间四合院,有单独的马房和宽敞的坝子,另有外朝门。据老前辈讲,朝门上有牌扁,每个字有箩筐那么大。罗家院落因为被火烧而衰落,罗家有女远嫁石会。罗启龙10岁左右时,曾与小伙伴们到瓦房坝原址上玩耍,看到整齐宽大的条形地梁石、残破的封火围墙和长约7寸、宽约5寸的火砖,朝门尚残存,门前有一株木瓜树。每次去耍,都会有老前辈讲到当年罗家的辉煌。

    走马坝》》》

    四合院内摆手堂

    公路两边客栈多

    走马坝寨子因过去一大户人家骑马进出寨院而得名。院子现有37户人家109人,有吕姓、张姓、王姓、庞姓、李姓、陈姓等土家族人。走马坝是旅游综合服务区。板夹溪吊脚楼客栈可供游客参观、住宿和品尝土家美食;有土家摆手堂,展示土家民间歌舞。

    沿着狭窄光滑的石板路,扶着石头砌成的古围墙,走进走马坝寨子摆手堂,一处庞大的四合院豁然出现在眼前。四合院为全木结构,有11间正房,5间厢房,下方5间房,各方均有中堂祭祖处,窗户有万字格、雕花窗等。中间宽敞的石坝子,是当地土家族群众的休闲娱乐场所。每当夜幕降临,人们会聚集在院坝跳起欢快的摆手舞。

    今年66岁的吕贞习老人称,这里原来是大地主罗炳然家在后坝的祖业,原来是一正两偏房,有封火统子,做夹层楼板,把贵重物品放置其间,防止盗贼。1920年左右该处被土匪抢劫放火焚烧,仅有朝门和外3间偏房幸存。现在的建筑是1950年吕家在原址上重新建起来的,下厅为大集体时修建。

    走出摆手堂,走马坝寨上沿着公路两旁,是两排12栋标准的两层木质吊脚楼。通常是3间两楼,雕花窗户,二楼雕花镂空栏杆,很好看。有的开起了副食店、客栈和土特产商品店。谭桂莲和李福仙母女俩,一人守着一栋楼房。母亲谭桂莲会做好吃的油茶汤,与孙女一起守着儿子李龙海修建的房子,经营一家土特产商品店,店里绣花鞋、鞋垫、民族服装等商品琳琅满目。女儿李福仙是板夹溪客栈的老板娘,因为13寨旅游开发,她回娘家修建房子。“琼楼杉岭乡移民宝地,玉宇小南海风景迷人。”大门外的一副对联,已经把主人的心思写得明明白白。

    谭家院子》》》

    雕花窗户硕果仅存

    几百块钱一朵不卖

    整个寨子分为搭沟坡李家院落和枷担坝谭家院落,共有20栋房屋,其中全木结构房屋17栋、砖混结构房屋3栋,占地面积约3320平方米,24户107人,有李、谭、张、黄、彭等姓土家族居民。整个院子以吊脚楼、撮箕口全木质建筑为主,吊脚楼上人住,下为牲畜圈舍。

    在谭会俊、谭会生两兄弟居住的房屋处,相传为谭家的祖屋基所在地。原为3间正房两边转角厢房吊脚楼,中堂外有4处雕花窗户,分别为“年年有余”、“喜鹊闹梅”、“百鸟朝凤”、“野鹿衔花”等图案。据今年80岁的谭运河老人介绍,大约在民国24年(1935年),因为当地人出卖,老屋被湖北活龙坪土匪打劫。谭家是李氏祖婆当家,4代同堂,十分兴旺。土匪原打算活捉李氏祖婆,让谭家拿钱去赎人。不料,李氏祖婆不在家,绑架计划落空,土匪只好硬抢,谭家人追打,在大石坝打死3人。旧社会,老百姓被欺负无处伸冤,十分凄苦,随后家境衰落。现存房子是1999年重新修建的,虽然是新房子,却保存下了老屋祖先留下的4朵雕花窗户。“这是老祖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眼目(遗产、念想之意),曾经有人给我们出好几百块钱一朵,我们都没卖!”谭会俊、谭会生兄弟俩的话体现了很高的家族、民族遗产保护意识。